加快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
日前,司法部印发《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(2021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明确“十四五”时期主要目标,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。《规划》的印发有什么意义?内容上有哪些亮点?人民网邀请专家进行解读。
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,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、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友军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,《规划》的印发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新需求,有效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。
周友军介绍,当前,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体制机制、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,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,迈上了新的台阶。据了解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40万件,司法鉴定业务1167万件,仲裁案件188万件,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4482万件,50万余人取得法律职业资格。
《规划》就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,明确了指导思想,提出了基本原则,也确定了“十四五”时期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。周友军称,《规划》有四个方面的亮点: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。《规划》提出,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,大力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。这样做,能够始终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。
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《规划》提出,通过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专业法律服务保障人民权益,维护人民利益。《规划》注重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发展,强调要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、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,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,将进城务工人员、残疾人、老年人、青少年、妇女和军人军属、退役军人等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。这些举措,坚持服务为本,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。
三是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。《规划》提出,创新新时代调解工作,推进矛盾多元化解,加强和规范村(居)法律顾问工作,强化司法所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。这样做,使得公共法律服务扎根基层、贴近百姓,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,服务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
四是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。《规划》提出,健全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、公司律师制度,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,推动建设一流法律服务高地。这些措施贯彻了新发展理念,也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。